发表时间: 2024-04-11 15:29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去年底,朋友新买的高层交楼了。
当天下午本打算去林阳寺看梅花,结果朋友一个电话打过来,便拐了目的地。
陪她去验房。
验房的基础流程,不复杂 。
从入户门开始,将目之所及的地方,仔细检查一遍。
门槛石、玄关柜、橱柜、木地板等,尽量别疏忽。
从圈重点的角度,验房的重点有三。
验水、验电、验家装。
洗手台、淋浴间等,简单蓄下水,看是否漏水。
验电方面,重点看配套家电、线路是否正常运转。
至于推拉柜、门窗、户内门等,简单尝试推开再合上,看关闭那一瞬是否晃动,还是安装稳当……
这些细节,走一遍流程下来,便能大差不差。
从验房,想到上个星期的茶友留言。
茶友说,他刚买了一斤白毫银针,收到货后感觉不对劲,总感觉不像福鼎的针,茶芽有些瘦长,请问该怎样验货?
从通行适用的标准看,检验买到手的白毫银针,流程示意无非如下。
《2》
一、芽头别太长。
白毫银针的茶芽生长,有些类似竹笋。
初时,矮胖短萌。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竹笋不断生长,节节增高。
茶芽初萌时,相对短小。
随之,不断生长积累,达到适采标准。
头采那些天的白毫银针,茶芽符合“短肥萌”写照。
随着茶芽一路不断生长,越往后,茶芽越长。
正如拔节长高的竹笋,内部纤维变粗,口感下降一样。
茶芽过长的白毫银针,内在养分风味不如当初。
所以,当茶友们在选购白毫银针时,别选芽头过长的银针。
茶芽敦实粗壮,才是正道。
二、茶芽要紧实。
白毫银针的茶芽内部,有多层结构。
类似竹笋那样,剥开一层,还有一层。
层层将银针的茶芽剥开,共计5-7层之多。
每一层的外表,都密集覆盖着茶毫。
整体结构紧凑,紧密包裹。
高品质的白毫银针芽头,需紧实,不能松散。
当你需要检验这一点时,最直接有效的做法是用指腹轻捏。
一捏,便能知道这颗茶芽是紧实粗壮,还是虚有其表的“虚胖”。
个中道理,好比肌肉与赘肉。
常年保持良好健身习惯,体脂率出色的肌肉,捏起来是结实的。
反之,则是松垮,没有线条美感。
茶芽不紧结的白毫银针,说明内在养分积累不足。
背后成因要么是,先天产区环境不足。
或者树龄太短,采的是刚种下没几年的小树茶芽头。
茶叶一捏就感觉内里干瘪,这样的银针,不要也罢。
三、白毫要密集。
白毫银针的“毫”,意义重大。
密集覆盖在芽头表面的白毫,整体看去毛茸茸的。
白毫密布的茶芽,在采茶的时候,轻轻抚上去,类似触到毛绒大衣那样,手感极佳。
密集蓬松的白毫,内部存在特殊腺细胞,能发散出特定的气息,构成极为清鲜的特色毫香。
乍一闻,像是浓浓的植物荷尔蒙,近似干燥的芦苇、狼尾草、野草丛飘扬出来的植物鲜香,极具辨识性。
同时,根根纤细茶毫内,含有一定比例的游离状茶氨酸。
茶氨酸,可溶于水,是基础茶味组成,能提供清甜、鲜爽的茶汤滋味。
要想喝到一杯毫香馥郁,茶汤清鲜的高山银针,白毫存在数量显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四、茶芽底色不能变。
鉴茶时,见过一款颜色很古怪的白毫银针。
确切来说,茶芽底色有些泛红。
有经验的老茶客,一看便知有内幕。
正常品质的白毫银针,茶芽底色是绿的。
在过去,白毫银针有一个曾用名,唤之为“绿雪芽”。
茶芽的颜色,类似新雪覆盖在绿色草地上,外层银色白毫密布,底色绿意鲜活。
白毫银针的茶芽底色,不会轻易改变。
从采摘,到经历萎凋、干燥等基础加工,只要没有被暴晒、厚堆、或者高温烘干,在内部叶绿素没有受损前提,底色不会变。
新茶制成,装箱久存起来,存满3年、6年、8年,甚至更长时间后,白茶的茶芽基础色不会改变。
白毫,只是从新茶相对鲜亮的亮白、银白,转变成灰白、花白。
茶芽底色,从鲜绿、嫩绿,慢慢变成暗一些的灰绿、暗绿等。
总之,不会出现从绿到红的360度大跨越。
若有,不是制茶出现严重失误,就是后期储存时没有避光密封保存,导致氧化变色。
五、茶芽手感要干爽。
买茶验货,干度检验很关键。
对待白毫银针,原则上,在尽可能保留天然养分前提下,能做到越干燥越好。
越干,意味着买茶越划算。
假设两款不同牌子的白毫银针,同样售价4000元。
张三家的,含水量4.1%。
王五家的,含水量9%。
毋庸置疑,肯定是前者更划算。
不然,花同样的钱,买到的却是多出来的水,未免太坑人。
含水量过高的白茶,除了没有性价比外,后期还藏着不少坑。
因为它放不久,没法久存。
哪怕仓储再用心,严格用三层包装密封,长期密封干燥存放。
也敌不过内部水汽往外扩散后,有内往外引起受潮变味!
普通茶友买了白毫银针后,手边没有专业机器设备测定准确含水量时,也不用心急。
因为可以用简单有效的土方法去判断。
干度出色的白毫银针,芽头表面的白毫蓬松,用指腹触碰芽头尖端,还带有微微扎手感。
做得越干燥,芽尖扎手感越明显!
六、标准白毫银针要带小叶壳。
白毫银针,存在树种限定。
不是所有的茶树芽头,都能采下来做银针。
采摘特定茶树品种茶芽作原料的白毫银针,外形拥有鲜明标识物——小叶壳。
在芽头旁,存在紧贴的叶壳。
这一层叶壳,呈现壳状,并非植物形态的叶片,对茶芽起到保护作用。
采茶时,握在芽头身上,轻轻一拨,便能采下完整茶芽。
经过萎凋干燥处理,期间,部分小叶壳会从芽头表面微微张开。
但依旧能看出,它并非舒展的叶片,而是叶壳。
买白毫银针,要选带有小叶壳的,那些看纯粹都是芽的白茶,看似好看,实则容易被人掉包。
用牡丹王的芽头,剥下来冒充银针。
因为随着茶树生长,壳状的小叶壳会伸开,舒展。
再去采下,便是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白牡丹。
哪怕舍掉叶片,只取芽头。
牡丹王的芽头和白毫银针的芽头比,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缺了小叶壳。
没有了小叶壳作为信物,何谈物有所值。
《3》
很多时候,买茶喝,多数茶客习惯性做法是泡开直接喝。
其实,买到手的白茶,不要急于喝。
先用巡视的目光,将每个细节逐一验一遍。
从芽身,到白毫。
从手感,到色泽。
从汤色,到叶底。
方方面面,都能反馈出不少信息。
这篇的重点,是从外观上进行分辨。
其实,完整的试茶流程,不止是看。
还包括闻香与尝汤。
先看,再闻,后尝。
品尝结束,最后还可以再看一眼叶底。
三月底,刚在山上试喝了头采米针的毛茶。
叶底彻底泡开后,浸在热水中的叶底,身姿舒展。
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下,随手一拍。
肥肥的茶芽,尤为吸引眼球。
浸润舒展的银针叶底,色泽软亮鲜活,能在热水中恢复活力。
这般看起来舒服的好茶,饮之,喝之,更能悦己悦心!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 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