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3-05-16 00:01
二、 穆坪时期
谭氏从内蒙捜访回北平后.曾致信米诺爱徳华教授(Mine Edward.氏为当时巴黎大学理学院院长.动物学教授.法国研究院动物组研究员) :“如环境许我继续为法国努力.余不爲让英国人独占远东之采集工作。”
谭氏当时心中.已决定作华中及西藏东部之行。
同治七年(一八六八)五月二十日与修士谢鲁易,复由北平起程,自天津乘军舰至镇江(居四月).采集若干啮齿类.30余种鸟,60种鱼、爬行类、两栖类与630种昆虫。 由镇江至九江,两登庐山。
在庐山时,谭氏采得吠蛙(Kana latnuis ).其鸣声极似犬吠。在鄱阳湖澄淸如解之水中.则有蕃殖之菱Trapa bicomis ).菱上水鸡(Hydrophasianus sinensis群集,至为美观
谭氏由九江返上海,安置标本后,即至宁波、杭州湾一带作短期采集,复经上海再溯江至重庆(在沙市宜昌均略作勾留),由重庆至穆坪。
谭氏至穆坪之路线.乃由宜宾溯岷江至成都,由成都行6日抵穆坪邓池沟,谭 氏在此邓池沟共居九个月(同治七年即一八六八年三月一日至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其时穆坪文化甚低,据云其地无铁钉.不能作标本木箱;而气候潮湿.标本难于保存。
谭氏之困难可知,不幸又患眼病(肠胃病、尿闭)因无药,毎日食藜(Chenopodium album, 胭脂菜,回回菜)而病愈。
在穆坪一带采集所得甚丰,杜鹘花、藏猴(Semnopithwus Rhecu* Roxrllauiis).熊猫(Ainilopus Melanoleucus ),长嘴鼠宴(Talpa Ixmgirostris ),东方溪鼠( Neclogalr Elegana )等均在此发现。
林鹃花则以在4千公尺高之洪山屯(红山顶子,瓮山顶)(Hongeantoun 瓮山顶) 一带尤多。
谭氏曾由穆坪邓池沟一度至番地龙安府(平武) ,同治九年(-八七O)六月二十四日返归北平, 行至天津.适 逢惨杀外国教士案,谭氏知采集工作不易顺利进行.遂携标本返法国。
三、 第三次采集时期 谭氏之第三次采集旅行.毎日有日记.笔者已全都译竣:书中重要各事分述如后:
谭氏返国后,只居年余,采集兴趣又起,遂于同洽十一年(一八七二年)春.取道我国.继续工作 至上海(三月初),即著手寻觅水鹿(麝)作标本,而与韩伯禄( Heude )司铎相识.亦在此时. 二氏均我国生物学之先进也 潭氏因蓄志觅鹿.遂先至浙江采集.抵宁波.访晤史文郝(斯温霍)氏.史氏为英国驻宁波领事(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翻译,著《一八六0年华北战役纪).亦采集动物),时史氏患半身不遂,已历年余矣!
谭氏尝由宁波乘船至奉化(航行一夜).4日后又返宁波;四月二日携一仆名阿六者乘船至
杭州(航行5日)
四月十一日,到衢州及附近(石梁赤山)采集
五月五日,又回宁波,十日乘船(航行18小时)回上海。
三十一日,抵天津。此后即在天津与北平两地居留,计划作长期旅行。
第三次采集中,其最重要之一阶段乃自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十月起,至十一年(一八七四)
三月止。特分三节述之于后:
(一)路线
谭氏同王、陆二人,由北平起程,沿平汉旧大道入河南,渡黄河, 西行入陕西;经秦岭(此
段工作甚重要),至汉中;由城固乘船至汉口,经九江、抚州、七都,至闽省之挂墩(此段工作
亦重要);由挂墩折回七都,复经抚州、九江,而回上海。兹将谭氏旅行日程,摘记于下
一八七二年十一月二日,谭卫道由北平起身,同行者有王树衡、陆二人(均北平青年),协助打猎剥制
等工作。是晚宿于长辛店。
日抵涿州。次日抵白河,与西藏来朝之喇嘛相遇。五日抵保定,居民嗜豢鸟
六日抵清风店。七日抵传张铎,捕获鼢鼠。八日抵正定,以银1两换制钱1500枚。
九日抵乐城。十日抵柏乡,日记中论及草棉。十一日抵顺德
十二日抵邯郸。谭氏谓曾见红草豆( Sainfoin),或误,盖吾国不产此种植物也
三日抵乐丰镇。次日抵宜沟驿,十五日仍在其地,遇一吸鸦片之军人。十六日抵淇县
候鸟南飞
十七日抵卫辉,谭氏在日记中有痛斥毁坏山林之语,次日抵新乡。
十九日抵狮子营,记野兔与北鹞相遇事。明日抵大洪镇,记居民吸鸦片情形。
二十一日抵清化,离清化不远有回教村落,招待甚周到。明日抵怀庆,豢养玉鸟之俗甚盛
三日抵孟县。翌日在下午街(黄河南岸)过宿,早晨渡黄河。
二十五日抵固水,谭氏甚喜其地,称之为中国花园,见拉面姜石,又记载鸦片
十七日抵都浩,述义马窑煤矿,并记1枚制钱能买6斤煤。二十九日抵灵宝。
三十日经阌乡,抵盘头镇。次日抵华岳庙;午过潼关受检查;见渭河上船夫豢养藏熊、黄猴。
十一月一日抵赤水。二日抵临潼,记铁器工业
日午后一时抵西安,入城时受检查。自十一月三日,至十一月十日均在西安。氏拟往伊犁
甘肃采集,因当时甘肃不易入,遂罢。西安面粉售13至14枚制钱1斤,较北平贱四五倍;
西安高主教述回乱,客卿毕大人。朱昱海
一日由西安向秦岭出发,夜宿石井村,受教友股勤招待。
十二日抵殷家堡(老玉谷),在此居留至翌年一月十三日;山中居民多患甲状腺肿。
十二月十日至老岭采集,又记述鸦片。十三日返回股家堡,发现血稚。
一 八七三年一月十三日由殷家堡出发至何家街,居一星期。二十日由何家街至周至,居三日。
十三日由周至至阎家村,居至二月十七日,曾在附近采集,先至穆家坪(二十四,二十五);
继至新街里(先后共两次,一月二十七日,二月六日至九日);后至四园上(十一日至十三日);
在阎家村过阴历新年,教友宴会,论中国音乐。谭氏又计划往甘肃采集
月十八日由阎家村向汉中出发。谭氏在间家村与乡民相处甚得,临行依依不舍。午后一时 抵鹰钩嘴(或作鹦哥嘴).夜宿灵道庙小村。
谭卫道既然敢把满族人同治的麋鹿都走私去法国,谭卫道自然被反清复明,驱逐鞑子的中国汉人引为同道中人,为他在中国的打猎提供了许多方便,所以他的中文名根据林语堂的五美原则“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分析,被赠送达味德中文名,或者谭卫道。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英国法国联手打败。
据说是这样子滴,1856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满洲人清政府于1858年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进一步攫取了大量的特权。1859年,英、法、美三国分别派遣驻华公使,率领舰队来华换约。清政府加强了天津、大沽的防务,准备在上海与英、法公使换约,以阻止公使入京。英、法拒绝在上海换约,于1859年6月北上天津大沽口外,不走清方指定的入京换约路线,强行突入大沽,结果被清军击败。英、法决定再次组织联军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1860年8月,英法联军17000余人到达天津附近海面,攻克大沽,占领天津,在通县击败清军主力。9月22日,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任命恭亲王奕为全权议和大臣,留京求和议约。在谈判时,清政府毫无抗争,完全接受了英、法的条件。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5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英法联军随即撤出北京。
清朝批准中法《天津条约》,赔款增为800万两;
1860年11月14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1],承认了一直拒绝批准的中俄《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委任钦差大臣奕作为谈判及签约代表。签约地点在北京礼部衙门,今天安门广场东南角。另外,1887年与葡萄牙签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亦称《中葡北京条约》。
三条约约文现存于台湾地区,典藏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该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
1865年重建的北京蚕池口天主教救世堂,亦称北堂,其中建有百鸟堂,当是更早的博物馆。
北京蚕池口教堂始建于1703年,是康熙皇帝赐给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的一座教堂,并御赐“勅建天主堂”匾额一方。蚕池口教堂位于西苑紫光阁以西,今中南海北区一带。以后由于清廷与罗马教皇之间的矛盾,几次禁止传教,终至道光年间籍没北堂。
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迫使清廷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退赔以前没收教堂的财产,于是北堂在原址重建,于1865年建成。
这时有位传教士名达味德,是生物学家,到中国以后曾遍游名山大川,搜集各种花卉鸟兽,制成标本,于北堂创建了博物馆,名为“百鸟堂”。堂内陈列奇禽800余种,虫蝶3000余种,还有异兽、植物、矿石之类。百鸟堂对外开放后,各界人士包括王公大臣等前往参观,不久传入宫禁,以上情况在绪三十一年(1905)年间出版的法国传教士樊国梁所著《燕京开教略》中有较为详尽的记载。在《北京基督教教堂建筑》中记载稍有出入:“北堂1865年5月1日奠基,1866年1月1日落成。”
“法国遣使教士谭微道(J e a n P e c r rA m a n d D a v i d) 又 译 达 维 德(1826-1900),是著名博物学家,当时于北堂创建博物馆一所,人称百鸟堂”。
百鸟堂规模究竟有多大?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代奉宸苑档案,看到了北堂的移交清册,其中属百鸟堂的物品有:
第一架 各等走兽三十二只(包括大熊猫)。
第二架 中土各飞禽分六层,上层一百零九件,二层一百一十一件,三层 五十四件,四层八十九件,五层六十四件,六层六十二件。共计489种,难怪谭卫道枪法不错。
第三架 外国飞鸟二百零四种。
第四架 海中珍奇一百一十二种。
第五架 海中各物九十件。
第六架 海中虫介七十件。
第七架 海中物九十件。
第八架 各色走兽七只。
第九架 中土蝴蝶四百零四色。
第十架 中日蝶介昆虫五百六十种。
第十一架 外国蝴蝶虫介二百九十七件。
第十二架 地中各螺蛳五十六种。
第十三架 虎象熊骨各鸟卵三十二种。
第十四架 酒(福尔马林)浸各虫蛇十七瓶。柱上悬挂各兽角十四件。
以上统共二千四百七十四件。
从清单所载物品来看,百鸟堂确是一座粗具规模的博物馆。虽然它的产生有着英法联军入侵,清廷被迫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的背景,但同时它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颇具价值的一页。
百鸟堂的产生较南通博物苑早四十年,较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早三年,所这是中国第一座博物馆。
公元1871年,谭微道在北京设立了一座自然博物馆,专门陈列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在这里,那张“黑白熊皮”已改名为“猫熊皮”了。
原来,在猎户家里发现黑白熊皮以后,谭微道意识到这种动物是种珍稀熊种,于是,通过向猎户询问和亲自考察,他发现,这种“黑白熊”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高山上的有竹叶的树林中,喜食竹类槓物,有时亦食小动物。它们善于爬树,性嘗孤独,不群居,多在春季交配,晚秋产仔。弄清这些情况后,谭微道写信给法国的同行专家,求教给这种动物该起一个什么的名字。经过近两年的切磋和论证,最后,大家致同意给这种动物取名“猫熊”。
差不多一个世纪过去了,转眼到了20世纪40年代,一百年前就己经定名“猫熊”的Poda,被中国科学家定名为大熊猫,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使是约定俗成,但起码应该知道并让我们的晓得:“熊猫”最早叫“貘”。与此有关的是随后建立的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其中大部分藏品也是达维德的。由于北堂邻近西苑,钟楼太高,可以俯视禁苑,清廷深以为患。
1885年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准备重修西苑供太后居住。因此以西苑地势狭窄为由,派李鸿章出面交涉,要求罗马教廷和法国政府迁移北堂。
几经交涉,最后与教皇特使、法国传教士樊国梁商谈确定在西什库建新堂,并给银35万两。于是在清廷重赏下,西什库教堂加紧施工,终于1887年将蚕池口北堂交出。在交涉迁建北堂中,李鸿章奉命提出要求法国传教士将百鸟堂捐献。开始传教士不想给,后来在清政府应诺付给巨款,教士请示罗马教皇后,才表示愿将“博物馆一并献与太后,以供消遣”。迁建合同中也规定:“北堂所有百鸟堂内禽兽及一切古董物件……概行报效,奉送中国国家。”百鸟堂从此终止活动,前后存在二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