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放钓手记

太极拳松的目的与实际应用:张国先生的指导

发表时间: 2024-12-25 09:07

一日,练拳毕,众师兄弟拳馆品茶,请师父就太极拳松的目的说法。

师父升坐,众师兄弟纷纷落座,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师父说,请众爱徒谛听

我给众爱徒讲过骨顶皮肉松,那主要是教你们松的方法。骨顶劲是松的基础、松的资本,没有骨顶劲的松不是真松,是软、是懈。有阴就有阳,有松就有紧,体松血肉下沉,才有骨架从脚跟的上顶,骨架从脚跟的上顶,使血肉更松,心神清明,此劲由作用力(重力)和反作用力产生。同时血肉的下沉没有神气的上领是无法做到的。所以一处即有一阴阳,处处皆有一阴阳。

所以,你若能稳如泰山,松沉圆活,就能气定神闲,心静体松。

去僵硬求松柔过程需下大功夫,这里不讲,只讲松的目的。

那么,太极拳松的目的是什么?

答曰,练出太极拳内功。

内功者,内气也,表现为内劲也,内气饱满、气聚为劲。

内劲的生成,先有体松、骨顶、形顺,再有气通、气聚、而后神通。

体松,可分为身体松开、松散、松柔、松沉、松活、松弹、松空。这一切,离不开骨顶劲,离开了骨顶劲,所说的松,都是假松。

体松才能形顺,形顺才能骨正气通,气通而后有气聚,聚哪里?聚于下丹田也,气聚而后神通。

首先,用拳中之规矩,将身体松开、松散、松柔、松弹、松空,松腰落胯,消除身体拙力、僵力,劲沉脚底,舒筋通络活节,达松沉之功。

这只是初级功。

再往下练,劲沉脚底,由脚跟底部往上的反作用力,支撑起骨顶劲,由脚及腿及胯及腰及背到梢,节节贯穿,贯穿跟顶,形成稳定的骨骼构架。太极拳套路,就是从一个稳定的骨骼构架转化到另一个稳定的骨骼构架的过程。

跟顶劲通了,即竖劲贯通,中气及任督二脉贯通,神意贯顶,这时心神及皮肉就彻底地松了。你能感到气定神闲,心意完全解放出来,反应更加灵敏迅捷。

太极拳如果只为健身把气练通就行了。松是炼气的有效方法。炼气是敛气入骨的过程。上古把修道之人称为练气士,因为那时还没有修道一说。

继续往下练,还要松活。

舒筋活络已有成效,人体关节筋膜充满了内气,身体阴阳虚实转换已有了自动的意识。但关键还要圆活,腰胯是圆活的枢纽。

裆胯依中裹翻绞缠,左右对接360度,行极而返,周而复始,裆胯才算真正活了,裆胯依中圆转产生离心力得中定平衡之横劲。

横劲竖劲依中绞缠的合力出缠丝劲。

练到这里,奇经八脉基本都通畅了。

有了中定之竖劲横劲缠丝劲,还不是松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练浑园一气,出浑园劲,就是练丹田气压松紧之劲。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明白的人就知道该怎么练了。无非用心意之功夫,中定缠丝之功法,将身体散乱之气,顺中用逆,聚之于丹田,借人身水火既济之卦理,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用火中一点真阴,水中一点真阳,坎离交媾于丹田,得之真气,由无到微,由少到多,由虚到实,到饱满,最后浑身浑然一气耳。不用,在松静中求养,形若流水,空空荡荡,拔身吸气入丹田,神贯气注走满身。用则为发,丹田一紧,劲达四肢。

悟五太极拳练气入丹有专门的通三焦,开“关元”阀门,将天地之气引聚至“下丹田”“壮丹”的“气贯丹田法”,也叫“自然腹式呼吸法”。

“悟五太极拳”内功练到这个程度,松的是皮与肉,紧得是丹田,松如网,紧如球。丹田一紧,劲贯全身方为劲力,亦为整劲,才是浑然一球。此时有手不用手,浑身都是手,挨着何处何处击,发人不见其形,我也不知玄中玄,即是神通也!

有了浑园一气,身整形顺,身法就有了,步法随势随机而动,整劲不失。步法是功外功。

传统武术的招法都是冷兵器时代总结出来的实战用法,得之内气内劲,由内及外,浑然一气,最后招无定招,法无定法,最终阶及神明。

师言毕,众弟子皆豁然开朗,各自拜别师父,回去仔细琢磨,依理勤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