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放钓手记

如何在新春旅游市场中突围?青岛上街里的智慧策略揭秘

发表时间: 2025-01-21 15:07

如何在新春旅游市场中突围?青岛上街里的智慧策略揭秘

2025年蛇年春节是“中国春节”联合国申遗成功的第一个春节,可预见的是,这将又成为文旅消费市场的又一次进阶。

随着“旅游过大年”成为人们欢度春节的新风尚,文旅城市如何以春节窗口打造节庆主题目的地?

以青岛上街里新春“逛街里节”为例,分三个维度剖析。

特色年味:看得见、摸得着

首先,将春节文化与可触、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在地文化深度融合,独具特色的年味更符合当下人们的新需求。

即将到来的上街里第三届新春“逛街里节”正是依循此逻辑,打造“形声闻味触”五感沉浸式演艺空间,也完成了特定节庆下历史建筑场景的活化更新。

年味儿营造上,从青岛历史最悠久的百年中山路主街,到世界唯一的里院特色建筑群,在地非遗元素+蛇年喜庆春节符号,融合并串联整个老城区,与花灯、烟花、特产年货市集、冰雪园区等多元主题和公共空间装置整合,打造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青岛味儿大年”仪式感、氛围感。

演艺内容上,原创、定制的青岛年度大戏《福禄寿的年终KPI》《年货大乱斗》《古今“想”撞》,创新地将城市历史、年代记忆与文学遗产融入节庆主题创作,还有源自崂山传说的“花神”巡游、《老青岛的新生活方式》戏剧专场、青岛喜剧专场等,原汁原味的在百年历史场景“重现”,为特色在地化的新年城市目的地打造,提供了新的依据。

有在地化的特色年味儿,才能满足消费市场日趋多样化的春节旅游需求。上街里在地文化成果初显,“小场域+在地内容”形成大张力,为拓展“文化赋能旅游目的地打造”提供了新样本。

因演而游:春节窗口的“5小时演逛游商”创造性转化

其次,优化节庆窗口期下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比如,上街里的“5小时演逛游商”市场模型,将“沉浸式演艺”这一特色文化产品,嵌入式结合进历史城区中,形成“因演而游”的消费磁场,让演商融合带动市场繁荣。

春节期间,上街里将推动在地化原创演艺再次升级,旨在重现“因为一场演出来到一座城”的转化效应。覆盖整个春节假期(从小年开始至正月十五),全天候(上午11点至晚上8点)常态化“载歌载舞”气氛设置,让青岛老城区成为了晚会“舞台”:

民谣爵士、流行、R&B等乐队及街头艺人演出,遍布老城的大街小巷;“鸥啦、啤酒、波尔卡、魔法、复古、烟火气”等主题舞蹈快闪,点燃着热闹喜庆的春节氛围。

《Z世代嘉年华》专场演出、jellycat互动演艺、NBA《全情投入》巡回展等年轻化、多垂类、多样化潮流文化演艺,聚焦当代年轻人的喜好需求。

舞龙游鱼、斗茶大赛、器乐魔术、非遗绒花手艺人现场制花、里院“老字号新生活”小剧场、财神花神主题巡游,让传统年味儿发挥新意,制造新吸力。

无界、多元的演艺内容,为不同层级的人们提供定制化的沉浸式春节体验,延展了上街里的年味体验空间的同时,也再度拓展了消费者画像的边界,让历史老城有文化还好玩,以此实现X、Y、Z多世代消费者的众口“能”调。

供给有在地特色的、流量基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无疑是实现春节节庆窗口期的文旅转化的“特效药”。

消费生态:演商融合释放消费潜力

节庆氛围和演艺供给,其实都在为新消费场景、新增长点而输能。

融合历史、文化、演艺、业态思维要素,共同打造具备协同效应的商业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下国内文旅市场的主流趋势。

春节期间,上街里爱尔市集、好彩头市集等多层次业态组合,打造新春节庆逛吃、娱乐结合的“打卡”式消费;溯源青岛过往生活方式、用新世代创意手法进行升级的互动演出,深入上街里各商业主体,以互动+观演的形式,调动消费者的情绪和精神需求,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

围绕上街里第三届“逛街里节”的举办,其构建的“5小时演逛游生态圈”模式,也已然让青岛老城走在行业前沿,形成了内容、IP、产品、服务、业态统效合一的商业试点。

前沿发展离不开创新,要具备“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在商业运营中,不断推出新业态、新服务、新产品,尝试打破事业和产业壁垒,在逐步发展中去芜存菁、汰劣留良,以释放更多市场潜力。

因此,面对实验和发展蓄水期的商业试点和模型,市场应予以更多时间及包容心,让“初心”有成为“匠心”的条件。正如上街里《百年中山路》城市级演艺IP的塑造,持续深挖在地要素,再整合市场反馈进行优化,至今已迭代至3.0版本,这其中必然需要经历“从好到更好”的打磨过程。

随着消费需求的迭代升级,打造新春旅游“目的地”,需要从更高站位、更长远时间上去考量,让人们在体验和“买单”春节中,真正感受到时代的幸福和文化自信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