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2-04-26 17:5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笔、墨、纸、砚
被人们赋予了“文房四宝”的称号
今天
让我们一同走进
山东手造中的“文房四宝”
重温文化瑰宝的魅力
东营·广饶齐笔
齐笔传统制作工艺发源于广饶县南部
因该地区属齐国乐安
故所产毛笔称曰“齐笔”
齐笔生产历史悠久
有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
从选料到成品
经过浸,拔,梳,并,连,
剔,修,刻字等百余道工序
经过齐笔艺人的精心制作
使齐笔丰盈尖锐,丰硕圆满
修削整齐,软硬适度
健劲有力,美观耐用,刚柔相济
齐笔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齐笔的发展也是我国书画发展的缩影
齐笔以其独有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成为人们珍贵收藏之宝
组图来源:东营市文化馆
烟台·莱州毛笔
莱州毛笔
是古代莱州的三大贡品之一
据有史记载的资料
莱州毛笔在民间进行规模生产
始于明朝中期
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目前
传统手工毛笔制作
仍是莱州市的特色文化产业
莱州毛笔制作技艺精湛
主要包括择料、水盆、干作、
刻字、包装五大流程
经过选、配、垫、梳、圆、修、捋等
120多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
最终制成的莱州毛笔
开峰尖细、书写流利
柔而不软,刚而含蓄
来源:新华网
济宁·曲阜扶兴和毛笔
扶兴和毛笔制作技艺
是曲阜扶兴和笔庄
在继承前人制笔工艺的基础上
逐渐发展起来的独家技艺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
扶兴和笔庄
一直以匠心继承和发扬祖传技艺
对近百道工序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标准
选料精、做工细
质量优、信誉好
注重以用笔者的感受制笔
不论书画爱好者写哪种书体
画哪种技法
都能让其应用自如
组图来源:济宁文旅
聊城·东昌毛笔
东昌毛笔
是浙江湖笔跟随着运河传承而来的
早在元朝就已有制作
明代中叶至清代道光年间
为聊城东昌毛笔制作业的兴隆时期
从业者千余人
创造了“东昌作坊,书笔两行”的
百年繁荣
东昌毛笔的制作
分为水盆和干琢两大工序
七十二道小工序
做工精细、锋长杆硬、刚柔相济
含墨量多而不滴
行笔流畅而不滞
来源:中国山东网、聊城日报
临沂·琅琊古墨
样片案例,
琅琊古墨——一生黑白分明,千锤百炼,墨如人生#文化遗产
视频号
琅琊古墨制作技艺
是临沂地区的文化表征
是琅琊文化仅存的部分活化石之一
自晚清
临沂前相庄的张氏先人
利用锅底灰、动物皮胶制作墨块
便于习书
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
张氏后人先后游学
北上京城,南下安徽学习制墨工艺
回到临沂之后
制造生产出琅琊古墨、晋墨
畅销于鲁南、苏北一代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传承
张氏制墨坊已传承至第八代
晋墨制作技艺复杂
需经制烟、取烟、配料、熬胶、
拌料、研磨挤压、成型、
晾干、打磨等工序精制而成
成品色泽黑润、坚而有光、
经久不褪、宜书宜画、馨香浓郁
来源:临沂民间文艺、晋墨坊、样片案例
潍坊·高密大红纸
摄影:李海涛
大红纸,喜庆吉祥的象征
大红纸的起源
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原先过年在门上挂的“桃符”
就是红纸和对联的祖先
高密红纸业随着扑灰年画的兴起
而发展起来
来源: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高密大红纸
精选上等白纸、染料、特制刷子
精心勾兑颜料
经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制作而成
主要用于印制对联、剪纸
过去还用来写告示、糊灯笼、
口红纸、印书封面等
来源: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如今的高密大红纸多用于红纸对联
近年来
高密已成为江北最大的
红纸对联生产基地
夏庄镇东李家村
被誉为“华夏红纸第一村”
济宁·曲阜桑皮纸
来源:济宁文明
桑皮纸,古时又称“汉皮纸”
最早起源于汉代
其以桑树皮为原料,主要产于中原
曲阜王庄镇纸坊村
桑皮纸制作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明初
掌握桑皮纸制作技艺的
郑氏、张氏两家从山西来到该村定居
发展了桑皮纸的制作
纸坊村由此而得名
来源:济宁新闻综合频道
纸坊村制造的上等桑皮纸
其纸面光滑均匀、无孔、无瑕
纸质柔韧富有弹性
来源:济宁文明
桑皮纸起初主要用于木制品防腐
随着用途的不断外延
还可以糊制条编器皿、加固农用工具等
如今经过技术改良
匠人们捞出的优质桑皮纸
被广泛用于书画作品创作、拓裱
以及字画修复等领域
聊城·鲁庄造纸
阳谷县石佛镇
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村庄
名叫鲁庄村
这里留存着
近2000年历史的古法造纸术
——鲁庄造纸
相传
鲁姓先人曾随蔡伦学习
鲁庄村造的纸
便是蔡伦二徒弟传下来的毛头纸
鲁庄村有一口蔡伦 井
至今保存完好
据说这是蔡伦为方便取水造纸
专门挖的一口井
毛头纸透明度好,韧性极强
不洇纸,渗水性能好,耐保存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
鲁庄村几乎家家都会造纸
后来
机械造纸逐渐取代手工造纸
老艺人逐渐退出
近年来
鲁庄造纸先后入选
市级非遗、省级非遗
古法造纸技艺传承渐有起色
来源:聊城日报
淄博·淄砚
淄砚产于淄博市淄川区罗村
淄砚石出自罗村洞子沟
淄博古称淄州,因此而得名
在历史上也称作
淄川砚、淄州砚或淄石砚
始于西汉,盛在唐宋,传承至今
制作工艺以镂雕为主
迄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是中国治砚鼻祖
史上有四大名砚之称
著名诗人、书法家苏东坡
赞淄砚成为韫玉
米芾、唐彥猷、邵康节、陆游等
宋代著名文人
对淄砚皆有论述
一笔笔的历史记载
足以说明淄砚的历史地位
淄砚的制作工艺
历来为人们所赞许
砚工利用料石原状
顺其自然,确定砚体
经琢磨构思
再在砚体、砚盖上精工细雕
花草鱼虫、走兽、人物等
淄砚品种多,做工细,精美别致
集使用、观赏于一身
来源:淄川区文化馆
潍坊·青州红丝砚
青州红丝砚
是以地名和砚石颜色命名的历史名砚砚种
制作技艺是以红丝石为原料
以“因材施艺,简朴大方”而自成风格
青州红丝砚制作技艺历史悠久
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唐代就名扬砚林
红丝石色泽艳丽
纹理主要有“红地黄丝,黄地红丝”
用红丝石制作而成的红丝砚
坚而不脆,硬而不滑,润笔护毫
温润如玉,发墨如油
墨色相凝如漆
置于匣中,数日墨汁不干
具有极高的
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来源:淄川区文化馆
济宁·曲阜尼山砚
尼山砚
因其石产于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而得名
是曲阜独有的优秀传统工艺品
世代相传 ,绵延至今
为鲁砚重要品种之一
尼山砚石质精妙
其砚石形成于距今约6亿年前的
古生界寒武系地层
且储量较丰
石质坚细温润,色彩丰富
纹理细腻多样
不渗水,不渍墨
拭不损毫,久用不乏
尼山砚的艺术风格
为“简朴大方、巧夺天工”
制作工艺主要有
选料、设计、雕刻
刻砚铭和养护等工序
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有松花砚、古柏砚、竹节砚等数十种
砚品超群,意蕴深长
来源:济宁市文化馆
临沂·徐公砚
作品名称:《日月同辉砚》 作者:张玉杰
历史文化名城临沂
出产闻名遐迩的徐公砚
出临沂市区
沿205国道北上
第一个乡镇便是沂南县青驼镇
徐公石便产于此地
作品名称:《徐公石鸟巢砚》 作者:张玉杰
其石材为单块自然形态
天然边沿,自然成趣
其石质坚硬,密度极高
下墨如挫,发墨如油
堪称砚石材中之上品
施以巧妙的手工雕刻技艺
形成的砚台制品就为徐公砚
徐公砚是鲁砚中的重要品种
相传唐代徐晦赴京赶考
途经此地
偶然拾得形色可爱的石片,试磨成砚
在京会考时
适逢天寒,砚墨结冰,考生均受影响
唯有徐晦砚墨如油,书写流利
一举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休官后缅怀奇砚,定居于此地
被誉为徐公,砚石名为徐公石
后因产地偏僻,年久无闻
建国后
经过雕刻技师的发掘试制
徐公砚重放异彩
来源:临报融媒
来源:文旅山东综合